〖MZ(1〗〖JZ〗〖HT3H〗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〖KH*2/3〗 〖JZ〗〖HT4”K〗李益群〖MZ)〗〖JZ〗〖HT4”F〗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太和镇中心学校〓(423300)〖HT〗〖KH*2/3〗 〖FL(〗〓〓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,没有创新社会将止步不前,科技创新依靠的是人才,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,
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。 〖HTH〗1.活用教材,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,培养创新能力〖HT〗 在教学的过程中,教师要活用教材,通过教材本身精心选择教学方法,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构建中来,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
发挥。 例如:我在教学四年级《租船问题》一课时,我把例题适当的进行调整,先出示"大船限乘6人,租金30元。小船限程4人,租金24元
。"的信息,再分类设计问题: (1)6人怎么样租船最划算?4个人呢?(只租一种船,不空位的情况下) 学生一看6个人刚好坐满一条大船,选租一条大船,继续启发学生思考:为什么选租一条大船呢?这时学生就想到要先算出二种船单
个座位的价钱。"大船每人5元,小船每人6元,"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优先租大船便宜。如果是4个学生选租一条小船。我继续设疑,不
是优先租大船便宜吗?为什么4人选择租一条小船?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租一条大船空2个座位,而租一条小船刚好坐满,不空位。从
而引导学生发现租船问题过程中尽量不要空留座位。 (2) 如果是5人,3人该怎么样租(只租一种船,有空位)学生通过思考、比较后得出:5人租一条大船,3人租一条小船,这样空位
最少,也就是在有空位的情况下少空位更加划算。 (3) 如果是10人呢、又该怎么样租更划算?(两种船合租) 学生在前面二种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自己经有初步的体验和感知,知道优先选择租大船,尽量不要留空座位的优化策略,顺利选择先租
一条大船,剩下4个人再租一条小船刚好坐满这种合租方式。 由于我活用了教材,并从多种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分析,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启发,从而在知识的构建中培养了一定的创新能力。
〖HTH〗2.巧设问题,引导学生举一反三,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,培养创新能力〖HT〗 新的双减政策落地后,要求教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,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打造高效课堂,做到精讲精练,并且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
展。 我在教学四年级的《乘法分配律》这一课时,改变以往通过多题练习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分配律的教学方法,改用一题多"变"的教学策
略,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,我设计了一道巧妙的算式:45×21+55×79 提问:这个算式能不能用乘法分配律?为什么? 学生观察后发现没有相同的乘数,不能用乘法分配律。 继续提问:你能"变一变",把它变成一道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算式吗? 学生顿时热情高涨,有同学说:"可以吧45改成55,就有了相同的乘数,就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算式特点"。55×21+55×79=55×
(21+79)=55×100=5500 改了后还能简便计算。马上有同学受到了启发说:"还可以把55改成45,这样改也能简便运算",抛转引玉
,接着又有学生想到把21改成79,或把79改成21,都可以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。 巧设问题,一题多"变"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匣门,让思维像潮水般涌动,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,从而在知识的灵
活运用中培养了创新能力。 〖HTH〗3.动手操作,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〖HT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,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,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,不仅能唤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,而且在学习和动手操作
中,他们大胆的尝试着去追寻成功,在反复的实践中享受着获取知识的欢乐。 在六年级教学圆柱的认识之后,我布置了一道课外实践作业,要求学生找大小,长短或者高低不同的圆柱形物体,采用适当的方法测
出圆柱的高,并尽可能的减少误差,下一堂课请大家交流测量的方式方法。同学们兴趣很浓,大家都力争选择与别人不同的圆柱形物
体,在汇报测算情况时,出乎我的意料,许多学生想出了各种不同的测量高的方法。他们采取的方式有: (1)对小型圆柱形物体,如药瓶、茶叶桶等,用直角三角板直接测量高。 (2) 对较大型的圆柱形物体,如汽油桶,把它们竖着放,将一根绳子的一端系有小重物,另一端固定在上底面的圆周上,将绳子自
由下垂,重物接近底面,从而测量出它们的高。 (3) 对较长的圆柱形物体,如圆钢,圆木等,把它们横放在地面上,沿两底面在地上画二条平行线,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。 (4) 对较薄的圆柱行物体,如硬币,直接测量高误差较大,它们把几枚硬币叠加在一起,先测量它们高的和,再除以硬币的总数,
就得1枚硬币的高。 可见,学生在实际活动中,能够根据具体情况,采取切实可行的适当方法,解决不同的问题,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独创精神,点燃了
它们智慧的火花,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。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:"处处是创造之地,天天是创造之时,人人是创造之人。"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善于适时引导、点拨,
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入知识的构建,问题的探究,实践的操作,日积月累,厚积薄发。学生的创新能力
一定能得以培养和提升。 〖HT5”SS〗〖FL)〗〖HJ1*2〗〖HJ〗
|